“當我們做對了,沒有人會記得;當我們做錯了,沒有人會忘記!”
今年3月,一齣超級大戲,將在美國高院上演
Oracle(甲骨文) 和Google(谷歌) 長達10年、索賠88億美元的訴訟,將得到最終裁決。
甲骨文稱,Google無償使用部分Java編程語言API,研發Andoird(安卓)系統,並以此獲利(400多億美元)屬於侵權行為。
但谷歌認為,在API的使用上,屬於“合理使用”,谷歌並不虧欠甲骨文任何東西。
即使要收專利費,也只有Sun公司才有權利。
Sun公司,曾是IT史上一個不可磨滅的存在。
而甲骨文與穀歌的這一場世紀訴訟,正是以這樣一個偉大公司的滅亡,是為開始。
01 反叛的Sun公司
美林公司的分析師史蒂文曾說過一句話:“如果你想知道電腦行業的發展趨勢,去問Sun公司。”
1982年,四個年輕人創立Sun公司,迅速發展,僅在4年後就掛牌上市。
Sun取自斯坦福大學網絡工作站(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的首字母,中文譯為太陽微系統公司。
本無太陽之意,卻真正成了電腦界的太陽系中心。
▼創始人(從左至右)Vinod Khosla、Bill Joey、Andy Bechtolsheim、Scot McNealy
從創業一開始,Sun的身上,就寫滿了標新立異與叛逆。
Sun最早靠賣工作站、伺服器起家。
當時市場都在使用Wintel,即微軟與Intel合作的微處理器晶片,統治著整個PC王國。
Sun沒有揀現成的用,而是自幹處理器、系統
耗時費力研發出Sparc處理器和基於Unix內核的新系統Solaris。
擺脫了巨頭在晶片與系統上的控制,Sun真正擁有了掌控自己命運的能力。
不過商戰中的創新,除了技術,還要有戰術。
80年代的科技公司,都抗著“版權保護”這塊大盾牌,但Sun卻發起了自殺式進攻:扔掉“版權保護”的盾牌,開放技術。
從1987年開始,Sun鼓勵其他公司複製它的Sparc處理器和Solaris的Unix版本。
Sun的目的很明確:大量複製版本可促使以Sun晶片為基礎的機器,大範圍出現
接著帶動軟體開發者為Sparc編寫程序,反過來又能使機器銷量增加。
《財富》雜誌卻認為,太多的克隆版本出現,Sun將先在價格中敗下陣來。
無論如何,Sun的行為,無異於自殺。如果失敗,它將一無所有。
事實是怎樣的呢?
製造商們爭著銷售Sparc技術,使晶片成本大幅降低,性能極大提高;
所有市場領域的工作站硬體,都有Sparc技術,這項技術成了行業標準;
Solaris瘋狂鋪向市場,Sun成為了唯一一個能直掐微軟7寸的硬體帝國;
Solaris是當時市面上最完善的系統,比Windows更適合企業使用。
價值百萬美元的伺服器成為各大網站的能量中心——大多數科技企業,都在使用Sun的伺服器。
正是Sun的反叛,推翻知識中的壁壘,推動信息開放,讓更多的人更容易接觸到信息。
這讓Sun不僅獲得了巨額利潤,也使它贏得了世界,成為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公司之一。
在回憶這段時光時,CEO麥克尼利說:
“我們想用零件拼裝成一輛法拉利,我們要嘛取得難以置信的成功,要么一敗塗地。”
CEO斯考特·麥克尼利
從一開始,Sun就像斯巴達的勇士,以背水一戰的姿態在戰鬥。
而通常,Sun贏得的戰利品,遠遠超過損失。
在開放技術領域上,Sun把這一套路發揮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尤其是Java。
1990年底,詹姆斯·高斯林想要做個項目,CEO麥克尼利知道眼前的這個夥伴,是位極其出色的編程人員,他說:“好吧,說出你的項目,無論是什麼,我都會投資。”
高斯林開心的挑了幾個程序員,離開了Sun的總部,去了一個“神秘”的地方搞研發。耗時5年,得到了Java。
可看著Java,就像看著剛出生的小肉球哪吒一樣,所有人都摸不著頭腦:這玩意很好,可是,怎麼賺錢?能有什麼前途?
就連CEO麥克尼利自己,都半信半疑的給Java定位:
“這是一種通用的、無人擁有的語言,每一台電腦都適用,是從穴居部落的牆壁上偷來的。”
但這個構想沒有打動任何人。
一開始Sun想把它固化進晶片中,來解決電視、電話、鬧鐘、微波爐的控制和通信問題(對,就是物聯網),但沒有一家電器公司對此感興趣。
此時剛好互聯網興起,CEO麥克尼利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他將Java放到網上,免費任由人們使用。
一個任何平台都能使用的語言,和免費開源的技術,Sun公司這一次,真正撼動了整個電腦行業。
當時所有網絡公司都為Java 配置了專門的開發團隊。就連最驕傲的微軟,為了打敗網景瀏覽器,也不得不向對手Sun公司低頭,請求授權Java的使用。
數百萬的開發者因Java聚集了起來,Java 就是真金白銀,Java 就是自己的未來。
CEO麥克尼利也從此將自己稱做是”JavaMan”。
但在Java15的歷程中,除了和微軟的一場侵權官司,贏得的16億美元賠償外,Sun就幾乎就沒能從java身上賺過錢。
撼動電腦時代,並不意味著能從中掙到錢。
但Java為Sun公司吸引了整個計算業的注意力,使它真正像太陽一樣,成為了中心。
▼Java之父詹姆斯·高斯林
這也不能責怪Sun,因為即使是甲骨文後來收購了這家企業,也依然沒有琢磨出用Java賺錢的方法.
倒是用它去起訴了谷歌侵權。如果能獲賠,也算是靠Java賺的第一桶金。
相比較用Java賺錢,彼時財大氣粗的Sun並不以為意。
畢竟在Sun的黃金時代,市值一度超過2000億美元,覆蓋170個國家,全球擁有五萬名員工。
而且要不是有人從中做梗,恐怕蘋果的傳奇不會是喬布斯,而是Sun了。
事情起因是微軟、IBM和英特爾結盟售賣廉價電腦,將蘋果的高價電腦逼入了困境,最窘迫時股票僅有每股5美元。
這是一場最有可能成功的併購:蘋果與Sun有幾乎重合的文化“極致的創新、擁有多項專利,跳躍性的思維……”。
在Sun準備宣布收購蘋果的計劃時,突然其中一位蘋果的股東竭力反對,Sun最終不得不放棄收購。
慶幸蘋果最後堅守了自己,但我們也不妨試想一下,假如Sun與蘋果合併,憑藉Sun極強的研發能力,和天生叛逆的能量,是否會創造出更大的奇蹟呢?
畢竟Sun,也曾是那麼有趣的矽谷冒險樂園。
02 有趣的靈魂,是一起對付這個世界
在Sun公司,每年四月的愚人節惡作劇,幾乎成了傳統。
首席技術專家比爾·喬伊,也是創始人之一,有一次發現他最心愛的法拉利,竟被懸掛在Sun總部前的噴水池上。
——哈,這是工程師們的惡作劇。
CEO麥克尼利喜歡打高爾夫,然後當他回到辦公室,發現全是沙子、綠草、球洞,還有水坑。
——這是工程師們的愚人節禮物。
麥克尼利有條瑞士山地狗,名字就叫“網絡”。他經常會在公司聚會時,把狗狗帶到台中央,讓它在標與Sun的競爭對手名稱的紙板上撒尿。
這種顯得幾分傲慢又無禮的幽默,常常讓員工們開懷大笑之後,也向競爭對手發起進攻。
麥克尼利曾得意的說:“出色的Unix工程師、出色的晶片設計者、出色的電腦設計師願為我們工作。”
任何一家有活力的公司,都需要狂人,這些狂人,則需要一位更狂的人,帶領他們一起攻城掠地。
Sun成為IT史最偉大公司之一,斯科特•麥克尼利(Scott McNealy)是絕對無法繞開的人物。
CEO斯科特•麥克尼利
他是除了甲骨文的拉里·埃里森之外,目前互聯網公司任期最長的CEO,也是公認矽谷最好鬥、最有熱情的人之一。
1991 年,在Sun 用十年時間建造工作站,人們認為,他膽敢在伺服器上與DEC、惠普和IBM 叫板,簡直是拿雞蛋碰石頭。
然而,麥克尼利擊敗了巨人。
1995 年,當他向全世界宣布Java 編程語言時,人們又認為,Java雖然好,但無用。
現在Java已經成為一種互聯網標準。麥克尼利又贏了。
麥克尼利有一個理論:
“如果你的戰略是沒有爭議的,你就沒有辦法賺錢。如果每一個人都認為Sun的做法是對的,那麼每個人都會做。
如果每個人都在做,你就不可能獨樹一幟。真正的勝利者,是那些選擇了非常有爭議的戰略,又最終證明自己正確的人。”
就像現在大家常說的一句話:如果每個人都理解你,你將會多麼平庸呵!
04 慘遭肢解的SUN
有的企業與其說是先進,倒不如說是先烈。一直以來,Sun就被人們所戲稱為“技術上的王者,商業上的侏儒”。
讓我們看一組數據:
從1986年到2001年,Sun的營收高達平均每年36%;
營業額從2.1億美元漲到183億美元,並且保持連續15年。
歷史上做到這一點的,只有微軟、思科、英特爾。
Sun並不是商業上的侏儒。現在回過頭去看,每個人都能總結出一套失敗的理論,但在當時,一切都像賭註一樣潦草。
做為對手,微軟和IBM始終是Sun最可怕的敵人:
IBM 投入力量在Linux 的開發,開源代碼,性能幾乎能匹敵低端的Sun 工作站;
微軟發布伺服器操作系統Windows NT,個人電腦進入企業組網階段。
個人電腦慢慢地作為伺服器使用,大量用戶逐步開始退出Sun的市場。
但Sun的目標從來不是桌面上擺著電腦這樣的小玩意,而是網絡的星辰大海。
創立之初Sun就提出“網絡就是電腦”的概念。
從建立工作站,到關注數據共享,再到後來的全球網絡開發,Sun一直在做一件事:未來所有的設備,都將通過網絡管理,它們都將連接在Sun的伺服器上。
現在我們理解了雲計算、物聯網,但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即使是最出色的專家,也不知道因特網是什麼。
桀驁不馴的Sun曾在公司網頁上寫下一段話:
當其他人致力於知識產權的保護,試圖建立獨立王國時,我們則致力於將公司推進網絡時代。
Sun從不跟風,它自己就是風本身。
起風了,可風停了。
個人電腦搭載Linux 作為伺服器,取代Sun 工作站的方案越來越成熟,也更價廉物美。
雖然擁有強大硬體與軟體,Sun 公司的訂單卻開始不斷萎縮。
千禧年互聯網泡沫,Sun猛然從盈利9億美元,跌到虧損5億美元。
變賣公司多處房產,其中就有今天Facebook總部所在的園區;開源Solaris搶回部分市場佔有率;用強勁的IT技術服務帶回現金流……
此後每天的新聞都是Sun虧損了,又虧損了。裁員、整合…負面新聞不斷。
當時賬面還有20億美元現金,CEO麥克尼利一直相信,自己還有機會再造奇蹟。
也許有機會,只是人們不再相信他。
最先出手的是IBM,它看上了Sun的軟體和Solaris、Java以及MySQL等開發者社區,這可以使IBM擁有對抗微軟的能力,擴大在雲計算的影響力。
後來IBM擔心壟斷調查,收回了先前的70億出價。Sun別無選擇,只好轉投甲骨文。
最終,甲骨文以74億美元,收購Sun。
一個偉大的公司,終結了。
Sun開發了java,卻沒有賺錢,谷歌卻賺翻了,所以怎麼看怎麼牛逼;
Sun對員工的好,傳承到谷歌身上去,因為谷歌成功了,所以怎麼看怎麼牛逼;
Sun失敗了,再回頭看它當時的策略,就怎麼看怎麼傻逼。恐怕這也就是所謂的成王敗寇吧。
05 善待,不過是虛假的願望
Sun的CEO麥克尼利與甲骨文的埃里森私交很好,賣給甲骨文,更多的是期望對方可以善待員工,和多年辛苦研發的產品。
然而,收購了Sun得到Java的甲骨文,不久後就對谷歌發起了侵權訴訟,同時開始大量裁員。
Sun存活了28年,最核心的能力,是解決最棘手的電腦科學各種問題。因此參與項目的工程師們,有做重大決策的權力。
然而,這個權力在甲骨文消失了。
工程師們再也無權做任何決策。甚至是被尊稱為java之父的高斯林,都無權在java上做任何決定。
“我們的決策權不復存在。”高斯林和一批Sun的工程師黯然離去。
沒有照料好原來的工程師,對麥克尼利一心託付的產品,埃里森做的更殘酷:
Java EE 交給了一個開源基金會;
NetBeans被捐獻給了Apache 基金會;
埃里森同意Solaris 只有開源才能贏得市場,然後把Solaris 弄死了;
取消Sun Cloud ,拆除Solaris 雲服務功能,然後現在是雲服務的天下;
放棄了Sun 的身份管理項目,而Forgerock 用它撐起了一個價值五億美金的業務;
……
Sun委身甲骨文的所有意圖,一一落空。這一次收購,被稱為“開源最大的悲劇”。
有人說,Sun的偉大,在於給我們貢獻的太多,自己忘記商業了,最後才被甲骨文收購。
只是,這也許就是交易的藝術。
想起諾基亞被微軟收購時,CEO約瑪·奧利拉說:“我們並沒有做錯什麼,但不知為什麼,我們輸了。”
寫在最後:
15世紀末,一位年輕人帶著自己的探險計劃,找遍歐洲的有錢貴族與皇室,希望得到資助,去盛產黃金和香料的富庶東方。
人們嘲笑著他的計劃和夢想,當帆船駛向茫茫大海時,是葬身大海,還是功成名就,無論是資助他的女王,還是年輕人自己,都不得而知。
這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地理大發現,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成了傳奇。
然而,每個時代,成為傳奇的,只是屈指可數的那麼幾個人。
更多的,是倒在了路上,成為累累白骨。雖然心有不甘,卻再也無法翻身。
一個時代,終結了。
寫到這裡,想起一句話:所有事情都會有皆大歡喜的結局,如果沒有,就說明還沒有到最後。
可真是如此嗎?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幫這篇文章點個讚,或者到 雲爸的3C學園按個讚,快速得到最新的文章喔
有任何疑問,歡迎加入《3C問題互助團》社團這裡可以讓大家互相討論手機、電腦問題
不定時我也會在這邊舉辦抽獎,歡迎一起來聊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