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協助無精症患者成功受孕:AI新技術 STAR 找出隱藏精子,改寫不孕治療未來
一對嘗試懷孕長達 18 年的夫婦,在全球多間生殖中心無果後,終於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迎來了第一個孩子的希望。
這起由哥倫比亞大學生殖醫學中心主導的成功案例,成為無精子症治療的一項重要里程碑。
這名男性患者患有「無精子症」(azoospermia),雖外觀與性功能皆正常,但其精液在顯微鏡下僅含細胞碎片,幾乎找不到精子。傳統上,這類病例的處理方式是手術取出睪丸組織,試圖尋找稀少的精子,不僅侵入性高,也可能對睪丸造成永久性傷害。
為了突破這項限制,研究團隊開發出名為 STAR(Sperm Tracking and Retrieval,精子追蹤與回收)的新技術。該方法結合高解析顯微鏡、高速攝影與 AI 圖像辨識演算法,能在短短一小時內,從單一精液樣本拍攝超過 800 萬張影像,並從中自動辨識出極為稀有的活精子。
在這對夫婦的案例中,STAR 成功從樣本中識別出三個功能正常的精子,並透過體外受精技術成功受孕。這對夫妻也成為全球首批透過 STAR 方法懷孕的成功案例。
哥倫比亞大學生殖中心主任、同時為 STAR 開發計畫領導者的澤夫.威廉斯博士指出,該技術大幅提升了辨識效率。過去經驗豐富的實驗人員需耗費兩天才有可能找到一兩個精子,如今透過 STAR 可在一小時內發現 40 多個。「這是我們領域的重大突破,」威廉斯表示,「這項技術改變了我們處理男性不孕的方式。」
多年求子未果的這對夫妻形容,當得知懷孕結果時「難以置信」。
「我們花了整整兩天才敢相信這是真的,直到看到超音波圖像才確信奇蹟降臨,」妻子說道。
目前 STAR 技術仍僅於哥倫比亞大學生育中心提供,費用不到 3,000 美元,相關研究成果預計將於近期發表,並推廣至全球更多醫療機構。
除了哥倫比亞大學,位於加拿大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團隊亦正開發類似 AI 模型,用於協助無精子症患者進行精子辨識。UBC 生殖醫學專家塞文·希羅博士表示:「人工智慧特別適合這類任務,它能學習精子的圖像特徵與行為模式,並從大量數據中準確找出有效目標。」
人工智慧持續擴展其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從疾病預測、手術輔助、病理影像判讀,到如今協助突破不孕治療的極限。STAR 技術的成功,不僅為眾多家庭帶來新希望,也為醫療科技揭開全新篇章。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幫這篇文章點個讚,或者到 雲爸的3C學園按個讚,快速得到最新的文章喔
有任何疑問,歡迎加入《3C問題互助團》社團這裡可以讓大家互相討論手機、電腦問題
不定時我也會在這邊舉辦抽獎,歡迎一起來聊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