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路和智慧手機的普及,紙本書的出版越來越不給力
很多日本網友也是表示“現在願意買實體書的人也是越來越少了”。
日本全國出版協會做過統計,2016 年日本漫畫銷量為1947 億,較上年減少7.4%;漫畫雜誌銷量為1016 億,降幅達到12.9%。反觀電子漫畫,則增長了27.1%,用手機閱覽漫畫的使用者增加了51%。2017年,日本單行本電子漫畫書的銷售額首次超過了紙本書。
比如集英社的“少年JUMP+”、講談社的“Mangazine Pocket”、小學館的“MangaONE”等
閱讀早就出版過的紙本漫畫“電子版”。
如果想看點新書呢,不好意思,去漫畫盜版網站觀看才能跨出版社的界線
發達的日本漫畫產業,為什麼電子化這麼慢?
紙質漫畫式微,除了給盜版網站留下生存空間之外,對漫畫產業帶來的衝擊也很巨大。
許多漫畫雜誌社,不得不面臨停刊的命運,而原本與出版社合作的漫畫家,僅僅依靠在刊物上連載作品也已經很難生活,有時不得不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為刊物進行宣傳,但也收效甚微。
並不是沒有人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
三大漫畫社集都紛紛開始行動。小學館上線了電子漫畫雜誌《 Moble Flower 》一期200 日元(每期200 頁),連載的都是不曾出現在紙質漫畫雜誌上的新作品。集英社也與電子平台合作舉辦手機漫畫新人獎項,以此挖掘新人。 市面上也出現了Line webtoon、BookLive!、eBookJapan這樣的漫畫平台,並且提供免費試讀的叫賣手段。
儘管爭奪用戶的漫畫APP層出不窮,但讀者的真實需求顯然並不止於此。
除了可以線上閱讀最新的內容,一次就能夠看到所有出版社的作品,免去反複查找的過程,恐怕才是讀者願意長時間停留在網站的終極訴求。
盜版網站《漫畫圖書館Z》創始人赤松健甚至表示,這樣的(盜版)綜合平台,“即使我不做,Amazon 和Apple 也會做。
到那時,日本漫畫文化就會由外國的價值觀來評選了”。做盜版做出愛國情懷,也是非常666了。
那麼,為什麼盜版網站能做到的服務
卻沒有一個正規機構願意扛起責任,成為漫畫界的Netflix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明白日本漫畫產業是以什麼邏輯、何種方式來實現電子化的。
日本漫畫(包括線上和線下)70%的銷量是被幾大巨頭壟斷的
出版社都是“全能選手”,策劃、編輯、創作、出版、發行一手抓,什麼資源都給自家“親兒子”多好,肥水不流外人田,自然沒有整合的動力。
另外,日本漫畫市場是由作者主導的
頭部漫畫像集英社的《ONE PIECE》、講談社的《進擊的巨人》,足夠發行機構賺的盆滿缽滿。
而大社對於新人來說也更有吸引力。《食糧人類Starving Anonymous-》在談社旗下電子漫畫雜誌《eYoung Mangazine》上剛一上線,就獲得了50萬的下載,紙質版第一卷突破了20萬冊,宣傳效果不是一般第三方平台能媲美的。
這種“作家育成一體化”的市場格局,使得小平台也拿不出什麼有吸引力的利益分配方案,很難吸引到優質的投稿,自然就沒有整合的能量了。
另一個阻礙“大一統”平台出現的,是漫畫本身所面臨的技術壁壘。
除了提供最新連載服務,平台還需要進行內容監督、過濾,並提供自動翻譯、線上付款等附加功能。
問題就來了,靠人工翻譯效率極低而且成本過高,那麼靠機翻呢?
呵呵,以目前AI的水平,基本看不懂漫畫。
不同於影視畫面或歌詞對白,漫畫中有太多信息是在畫面和文字之外的,要讀懂需要高超的“腦補”技能。
讀不懂梗,看不懂圖,機器翻譯這條路行不通,想要走出亞洲、走向世界只能是一個美好願望。
總體而言,嚴絲合縫的日本漫畫產業,想要跳出傳統模式,迎來新的爆發曲線,意味著高企的行業壁壘和技術難題,全新的商業模式尚不清晰,想要創造一個Netflix那樣的通用數字平台,確實有點難度。無怪乎讀者們會飲鴆止渴,投入盜版網站的懷抱了。
人見人愛的在線漫畫平台,究竟有多遠?
不難發現,正版在線漫畫平台想要做好,所受到的限制實在是方方面面的。
市場需求要有足夠的能量撼動原本的利益體系,尤其是要給日本漫畫成熟的產業集群“鬆鬆土”,難度不亞於愚公移山。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幫這篇文章點個讚,或者到 雲爸的3C學園按個讚,快速得到最新的文章喔
有任何疑問,歡迎加入《3C問題互助團》社團這裡可以讓大家互相討論手機、電腦問題
不定時我也會在這邊舉辦抽獎,歡迎一起來聊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