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一年之後,真正的大招來了,10月19日蘋果舉行的第二場秋季新品發布活動,正式亮出了M1 Pro和M1 Max兩款真正的“專業級”處理器,武裝到全新設計的14英寸和16英寸MacBook Pro上。
更強大的10核心CPU、最高32核心GPU、最高64GB統一記憶體、最高400GB/s的頻寬加持,讓兩款晶片的綜合性能達到了小弟M1的近四倍,再次驚艷世界,蘋果也不惜在官網用類似“炸裂”的詞來描述兩款晶片的性能。
同時,兩款全新設計的MacBook Pro也讓這個十幾年的老面孔有了全新的模樣,既有新潮的部分,比如為增大螢幕面積加入的劉海屏,也有實用的部分,比如回歸的HDMI、SDXC卡槽等,同時還有懷舊的部分,圓角過渡處理的邊角甚至能讓你看到15年前初代MacBook Pro的影子,只是內裡,早已是脫胎換骨般地做了改變。
剛剛過去這個週末,我們有機會提前上手開箱、快速體驗了這款脫胎換骨的MacBook Pro 16英寸,來看到底有何不同,更詳細的性能測試,我們將在後續進行。
01 快速開箱- 哪些變了、哪些沒變? 哪些變了又回來
2021款MacBook Pro的開箱過程,就像一個久別重逢的老朋友,既有熟悉的味道,也有大量不一樣的小細節讓你眼前一亮
不妨來個“大家來找碴”,哪些變了,哪些沒變,哪些變了又回來了?
首先整體造型給了我們肉眼可見的變化,四周銳利的直角邊款沒有了,變得十分圓潤、收斂
2.2公斤的重量份量很重,注定了不是隨身背著跑的傢伙。
翻開A面發現有些東西少了,有些東西多了, 螢幕下方的MacBook Pro字樣沒了
可能是螢幕邊框變窄,導致這裡很難放下,跑哪裡去了,後面有答案。
不見了的還有功能鍵那一欄的觸控條Touch Bar,改為出現的是一行全尺寸的功能按鍵,其中還專門設了快捷全局搜索“聚焦”、Siri和專注模式的開啟鍵。
整個鍵盤區域是一片完整的黑色,除此之外,就是碩大的觸控板和兩邊同樣大面積的揚聲器區域。
側邊的變化更為明顯,左側除了兩個雷電插孔,還有回歸的Magsafe磁吸充電插孔和3.5mm耳機孔,3.5mm耳機孔可以適應高阻抗耳機,這樣對那些發燒耳機就很有用,不用專門的功放。
Magsafe磁吸插孔相配的是140W充電頭和Magsafe
右側除了一個雷電插孔,則是回歸的HDMI插孔和SDXC卡插槽
唯一欠缺的是一個USB插孔,如果配一個就完美了,畢竟現在還是有不少設備常用。
在底部我們能找陰刻在鋁合金底板的MacBook Pro字樣,顯而不露,深藏功與名。
02 跑個分,耍個8K影片
心急火燎地開箱之後,我們直奔主題,手上這台16英寸、64GB統一記憶體、配10核CPU、32核GPU M1 Max晶片的性能怪獸到底有多強。
不妨跑個分,請影片後製的同事來刷個8K影片渲染、預覽看看,後面我們再對其性能做更詳細的測試體驗。
首先從Benchmark 5的基準測試看起,我們對比了去年發布的M1晶片版MacBook Pro,也對比了兩款2019款頂配英特爾i9-9980hk處理器的15.4/16英寸MacBook Pro。
結果顯示,M1 Max在GPU上的表現優勢更為明顯,分別達到老款產品的1.64和2.34倍,相比M1晶片的MacBook Air則GPU性能是其接近3倍。
CPU方面,單核性能分別達到老款英特爾芯產品的1.62、1.73倍,相比M1晶片則變化不大,但多核性能方面,M1 Max的得分是英特爾芯產品的1.84、1.9倍,M1晶片的1.7倍,說明此次M1 Pro和M1 Max核心數量的增加是性能提升的關鍵因素。
當然,這些跑分軟件得出的紙面數據只是參考,真正考驗CPU、GPU性能的是性能和功耗的比,相同的性能,功耗越低越好,相同的功耗性能越強則越牛,所以單從跑分數據看雖然看到優勢仍然是碾壓式的,但已不能完全展現M系列晶片的強大之處。
據我們了解,蘋果晶片團隊在做晶片的參數預期設定時,是先設定了一個功耗限值,然後在這個範圍內將性能盡可能做到最強。
所以,多核芯和統一記憶體都是實現這一設想的手段。
其實在探討蘋果M系列晶片性能給行業帶來飛躍性的躍升時,不能單一地從晶片架構、系統和晶片的匹配來看,製造工藝的獨到之處是極少被提及的,據我們了解,蘋果M系列晶片,除了基於最新的5nm製程製造技術,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地方是,蘋果為了實現統一記憶體,讓GPU、CPU、記憶體之間更快地進行數據交換和傳遞,定制了一套專門的晶片封裝、測試工藝,這也是蘋果能夠做到架構創新背後真正的秘密武器。
隨後,我們測試了幾個影片處理工作流的操作場景。
首先我們渲染了一條8K解析度的影片,這台16吋的MacBook Pro可以進行1:1的進行渲染輸出
也就是10分鐘8K影片只花了10分鐘
速度非常驚,而且在處理的前段時間,雖然機器已經逐漸發熱,但散熱風散完全不作動,非常自信~。
▼8K影片渲染
▼同時預覽8軌 8K影片
之後我們又嘗試預覽了8個軌道的8K影片,雖然有些卡,但進度條能往前進,之後逐步減少預覽條數到5條時,已相對不那麼卡,剪輯同事說基本可簡單展示的這兩個專業級影片後期操作,在此之前一般的專業級電腦也很難應對,即便是蘋果的產品,也只有30多萬的Mac Pro這樣級別的產品,才能上手一試,可見M1 Max晶片帶來的筆記本生產力提升是顯而易見的。
03 視聽體驗,聰明的劉海、震撼的6揚聲器
視、聽、交互是一台專業筆記型電腦同樣不可忽視的,甚至,有些先進的功能,這次14/16英寸的兩款MacBook Pro 做到了先試水溫的作用,之後或許會很快下放到更低階的產品中。
比如這個螢幕劉海設計,尺寸大約與iPhone 12的螢幕劉海相當,高度低於電腦選單列的高度,所以並不會擋到有內容的顯示區域
但由此卻做到螢幕四周面板區域邊框的等寬,針對一些全屏顯示界面,瀏海所在的選單列,會自適應地調整為黑色,這樣就不會看到劉海的存在。
全新16英寸MacBook Pro搭配6揚聲器立體聲系統,在聲音、影片播放時的效果十分震撼,尤其是在具備杜比全景聲影片資源的平台,這塊峰值亮度能達到1600尼特的miniLED顯示屏,所呈現的HDR影片效果和你第一次在iPhone 12上看到HDR影片時一樣震撼。
04細節體驗: 續航、鍵盤、插孔介面
在我們體驗的時間裡,並沒能很好地完整使用盡這台16英寸MacBook Pro的電池性能,從上手時剩餘電量70%,到50%這段時間,至少持續了4~5個小時的各類操作。
140W的MagSafe磁吸充電器則在不到1個小時補滿至100%電量。
看似砍掉Touch Bar實現“簡配”的鍵盤手感一如既往地順手,同時在多個細節上做了優化,比如色彩配色上,整個鍵盤區域都是純黑色,更顯專業。
同時,右上角的Touch ID指紋識別鍵做了下凹的邊框處理,更容易觸控到指定區域。
05 系統與軟體相容性
有了去年M1晶片版的MacBook Air、MacBook Pro(13英寸版)、Mac mini的試水,換裝自家M1晶片的兼容性問題正在變得更好,用戶的接受度也在提高,這背後有蘋果自身的努力,也有軟體廠商的跟進。
蘋果公司自家的主要軟件和生產力工具就不說了,比如Photoshop背後的Adobe公司、影片方面的Davinci 17.1 也都以相容M1晶片。
我們上手簡單使用了Final Cut Pro、Davinci Resolve、Photoshop等軟件,流暢操作沒問題,前面渲染和預覽8K影片也是在同樣的環境下進行的。
在相容原本X86環境應用軟件的同時,基於Arm架構M晶片平台能相容 iPhone和iPad軟件的優勢就更明顯了
好用的iPhone、iPad應用如果沒有Mac版,直接從App Store就能很方便地下載使用。
06結論: 蘋果完成兩個不可能的任務
從深入使用初代搭載Retina顯示屏的MacBook Pro到現在,我已經關注蘋果MacBook Pro系列近10年的進化。
這個從2006年自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手中誕生的專業移動電腦產品系列,在過去10年左右早就形成了固定的外形樣式和風格
在與Intel 相伴而行的這十幾年裡,用戶也接受了蘋果專業級筆記型電腦 + Intel 性能同步的提升。
▲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在初代MacBook Pro發布現場
而現在,蘋果完成了兩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讓“幾乎不可能大變”的MacBook Pro來了一次改頭換面,讓復古與新潮融合
- 蘋果公司在15年之後,第二次跳出了處理器性能對筆記本電腦產品性能的掣肘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Apple 用M1 Pro和M1 Max兩款產品,擺脫Intel 擠牙膏式的成長,明明可以飛,為何要跟隊友在地上跑
不過話說回來,強大如此的兩款M1 Pro、M1 Max晶片版MacBook Pro,實用的對象也許不會像MacBook Air那樣老少皆宜,更適合那些需要一個真正“趁手兵器”幹活的專業人士配備,但也不排除你是一個對高性能有著自己追求的性能控個人用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智东西”(ID:zhidxcom),作者:国仁
本站進行台灣用語轉譯優化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幫這篇文章點個讚,或者到 雲爸的3C學園按個讚,快速得到最新的文章喔
有任何疑問,歡迎加入《3C問題互助團》社團這裡可以讓大家互相討論手機、電腦問題
不定時我也會在這邊舉辦抽獎,歡迎一起來聊聊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