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生產 iPhone 有可能嗎?
近來美國對全球多國啟動關稅政策,特別針對中國的關稅率更是超過了100%。此舉引發了對「iPhone是否可以在美國本土生產」的討論。然而,這一宏大的構想,真的能落地嗎?
供應鏈挑戰:原料不足是致命弱點
iPhone的生產涉及複雜的供應鏈。比如電池所需的鈷和鋰,大部分精煉廠位於中國,而美國本土不僅鈷礦儲量少,連能達到生產標準的精煉廠都沒有。雖然鋰儲量豐富,但開採和精煉能力仍然不足。除此之外,蘋果所需的其他稀土元素和半導體材料,也依賴來自中國及全球多地的供應。美國無法像中國那樣構建完善且具成本效率的供應鏈,導致生產難度大幅提升。
工廠與人力困境:百萬美國人進廠打螺絲?
美國要全面接手iPhone的組裝,首先需要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名熟練工人。然而,與中國不同,美國缺乏大規模訓練機械技術工人的基礎,且工資成本遠高於中國。例如,中國工人的平均月薪約人民幣7,000元,而美國同類工種月薪高達人民幣20,000元,幾乎三倍差距。此外,美國工人普遍拒絕高強度工作,效率也難以與中國匹敵。
自動化解決方案的現實性
即便試圖依賴自動化技術來降低對人力的依賴,關稅政策下的機械成本飆升也使方案難以落地。自動化設備主要來自中國或歐洲,而這些地區的關稅提高使得購置成本失控,進一步削弱投資意願。
供應鏈重塑:代價何其高昂
蘋果的全球化供應鏈不僅造就了極高的效率,也帶來了低成本的優勢。強行回流到美國生產,不僅會導致製造成本暴增,還可能影響到創新投入,削弱企業的競爭力。在全球化分工早已成熟的情況下,將整條價值鏈搬到美國,不僅不經濟,更是逆市場潮流。
美國夢中的「iPhone Made in USA」,無疑是一個充滿挑戰和限制的宏偉藍圖。供應鏈不足、勞動力成本高企、自動化困境,以及全球化分工的現實,皆讓這一計劃變得遙不可及。強行推行,只會製造更多困難。未來如何發展,仍需時間與市場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