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爸這次的節目中介紹了市面上最受歡迎的五款真無線耳機、大家有空可以看看這個節目
分別是
①Optoma Nuforce BE Free5
②SONY WF-SP700N
③Samsung Gear IconX2018
④Bose Soundsport Free
⑤Bragi The Dash Pro
當天的節目來賓: 鹹魚爸、丁小雨
我個人對於節目上這五款的評價中,若包含價格一起考慮進去的話,我最推薦的是 Gear iconX 2018
因為他的聲音、體積、操控性、以及運動追蹤等等方面,都作的相對優秀,各位也可以看一下我的開箱評測
- Gear iconX 2018 開箱: https://dacota.tw/blog/post/gear-iconx-2018
不過呢,現階段的真無線耳機各自有各自的問題,而其中最令人詬病的是“延遲性”、”穩定性”
下一個階段的真無線耳機的理想狀態是如何呢? 整理出以下優點
- 擁有穩定的連接性能,包括和手機藍牙連接以及左右耳之間同步
- 與手機甚至電腦無縫配對
- 至少支持aptx HD 這樣的低延遲高品質協議,音質更好延遲更低
- 支持主動降噪和環境聲模式
- 單次續航達到6-8小時
- 充電盒支持無線充電
- IP67 防水
- 自帶GPS定位找回功能
- 多個藍牙設備同時連接
好! 讓我們把時間的回到2014 年。
這年,主流手機還是iPhone 6、Galaxy S5、Xperia Z3 和HTC M8;這年,3.5 mm 接口還沒有被手機廠商們嫌棄。
拖了兩年,第一款全無線耳機才出貨
當時誰也沒想到,縱橫了行業幾十年的3.5 mm 接口幾年後會在手機上遭到驅逐。隨著這股風向愈演愈烈,曾經熟悉的東西在我們眼中正在變得陌生,很難說現在去掉這個接口究竟是不是正確的方向,但新設計難免會帶來陣痛,畢竟用戶對多媒體的需求不會消失,當幾年後找不到一條可以用的耳機時,或許嘴裡也會忍不住吐出一個髒字。
▲ Bragi The Dash Pro圖片來自:amazon
彼時,來自德國的一家團隊似乎已經嗅到了一絲不一樣的氣息。2014 年2 月份,Bragi 團隊在眾籌網站Kickstarter 上開展了一個新項目,於是第一款真全無線耳機The Dash 誕生了。兩個絕對獨立腔體的藍牙耳機讓線材困擾成為了歷史。不用再憑感覺去找線控,同時集成觸控功能也讓操作更直覺化。
當然同時擺脫掉的還有炎炎夏日下那種線材被汗水浸濕後黏在脖子上的感覺。
但第一個吃螃蟹總是伴隨著極大的風險,原本預定於2014 年底發貨的The Dash 在產品定義中遇到了層層阻力,出貨時間也屢次跳票,一直到2016 年才終於正式出貨,兩年的等待,如果不是對這種形態的產品寄予厚望,恐怕黃花菜都涼了。
但在這之後,全無線耳機就像雨後春筍一樣,遍地開花。
▲圖片來自:Gear Patrol
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那樣,從Bragi 之後,有了蘋果的AirPods,索尼的「降噪豆」,Bose 的SoundSport Free、B&O 的Beoplay E8,再到捷波朗、JBL、先鋒、新科甚至魅族和出門問問,如今市面上的同類產品已經有了數十款,或許數百款。
在大量產品上市之後,全無線耳機似乎成了市面上一個爆款,一方面手機品牌在加速消滅3.5 mm 接口,另一方面音頻廠商也再加速收割用戶。但同樣懷疑接踵而來,人們對全無線耳機最大的擔憂就是連接穩定性和延遲怎麼樣,而這點,也在他們把產品拿到手之後有了親身感受。
最大的問題在於連接穩定性和延遲
對於看不見的東西,人類經常會發自內心的感到懷疑,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有線永遠比無線穩定。但秉持的對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信任,他們還是對全無線耳機寄予了極高的期待,只是很快冷水就潑到了頭上:早期全無線耳機左右耳斷連情況嚴重。
因為藍牙A2DP 協議的點到點方案,無法將一個音頻流同時分發到兩個耳塞,所以傳統的藍牙耳機左右耳之間都有一條連接線。解決的方法自然就是在通過無線連接的方式同步左右耳腔體的數據。目前常用的技術分為兩種。
▲圖片來自:futureelectronics
第一種是恩智浦(NXP)的NFMI 技術,這種技術是通過在兩個設備間耦合出一個緊密、低功耗的非傳播電場進行通訊,NFMI 技術的優點在於短距離傳輸十分省電,延遲低(30ms)。同時人體對NFMI 的輻射吸收率非常低,在超過傳輸距離後信號會急劇下降,也保證了私密性的問題,所以在全無線耳機中得到廣泛使用。
第二種則是已經很成熟的藍牙技術,除了和手機採用藍牙連接外,左右耳之間同樣也採用藍牙技術。使用此技術的有索尼「降噪豆」和Gear IconX 等。優點是傳輸速率較高能達到3 Mbps,缺點也同樣明顯,包括高延遲(500 ms- 1 s),容易被干擾和被人體吸收。
去創意餐廳就要做好吃到黑暗料理的準備,嚐鮮永遠是甜頭伴隨著風險,大量的用戶反饋使得廠商在之後不得不改進左右耳連接穩定性的問題。
隨後Bragi 改進了電路板設計推出了穩定性更好的The Dash Pro,後續加入的廠商也有不少採用了雙天線設計,目前市面上的全無線耳機左右耳連接穩定性已經得到顯著增強,但因為電線等設備對磁場的影響,走到十字路口的時候仍然比較容易出現斷斷續續的現象。
▲延遲問題比較大的索尼降噪豆.圖片來自:RTINGS
延遲是目前全無線藍牙耳機常被詬病的另一個問題,最明顯的表現就是視頻和遊戲的畫面與聲音不同步:
我戴著耳機玩手機吃雞,咔咔摁了出去三四槍了才聽見聲音,延遲也太大了。
延遲問題幾乎讓產品可用性打了個對折,畢竟聽音樂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場景,沒有任何參照物下,延遲問題幾乎是感覺不出來的,但你看不看B 站?看不看抖音?看不看微博短視頻?打不打遊戲?在這些場景下,部分產品由於延遲過高可用性幾乎為零。
不過要說明的是延遲高低和設備本身軟硬件調試以及協議支持都有關係。從協議這方面來看,因為目前絕大部分全無線耳機只支持SBC 和AAC 協議,無論是在音質還是延遲方面都不算好。傳統的SBC 連接在延遲方面普遍在150ms 以上,而aptX 的擴展協議aptx Low Latency 可以將這個數值縮小到40ms 以下,儘管不是支持aptX 就能保證低延遲,但的確更容易把延遲降低。
▲ NUFORCE Be Free 8.圖片來自:YouTube
但目前市面上的全無線耳機產品中,我只見過NUFORCE Be Free 8 這款產品支持aptX Low Latency 協議,官方宣稱能夠將延遲壓低在40ms 以下,而更多的產品連上手機之後只能無奈的顯示SBC。其實通過搜索也能發現,大部分對這款產品感興趣的人都是衝著低延遲這點去的。
▲高通QCC5100芯片.圖片來自:高通中國官方微博
而這頂鍋,恐怕更大的可能要扣到芯片商上面去了,或許不是廠商不想加入新協議,而是主流芯片方面沒有相關的支持。好在高通已經在前幾天推出了全新低功耗藍牙系統級芯片(SoC)QCC5100 系列,支持aptX HD 協議、混合主動降噪技術和語音助手,相信這款芯片的上市會催生出一批新一代的全無線耳機,而如今的高級功能也將在芯片支持下成為標配。
還有個好消息是,QCC5100 據說能降低65% 的功耗,單次長時間續航不是夢。
能打動你的全無線耳機現在出現了嗎?
好的設計會說話,它們天生就有一種能打動人的魅力,但支持人用下去的,卻是一點一滴的在用戶體驗上的努力。有不少人覺得AirPods 是2017 年最值得購買的產品,甚至還開玩笑的表示iPhone 是AirPods 最好用的配件,但他們也覺得,如果能把充電盒做成無線充電就更好了,這樣未來和iPhone X 一起擺在AirPower 上會更和諧。
▲魅族POP無線充電盒.圖片來自:魅族官網
越是小巧精緻的產品,越應該擺脫線材的束縛,在去年秋季新品發布會上,蘋果表示將推出第二代AirPods 充電盒,其中最大的亮點就是加入無線充電功能。魅族也搶在了蘋果的前頭火速推出了價格更便宜,充電盒還具備無線充電功能的魅族POP 全無線藍牙耳機。而一向喜歡無線充電功能的三星卻沒有在Gear IconX 2018 這樣的熱門產品中加入,Bragi 甚至還在用Micro USB 接口為充電盒充電。
▲ Bose的找回功能.圖片來自:GadgetGuy
所以儘管市面上的全無線耳機型號不少,但使用體驗上卻參差不齊,大部分的雜牌軍都像聖鬥士星矢里普通冥鬥士一樣根本混不上鏡頭,而那些能讓人記住的人型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撒手鐧。比如索尼的兩款豆對主動降噪的支持,AirPods 和iPhone的無縫連接, Bose 的自帶找回功能,以及B&O Beopaly E8 可調節的「透明模式」也就是環境音功能等等。
▲圖片來自:digitaltrends
但同時,這些產品也都有著各自比較明顯的缺陷,AirPods 隔音效果不好,降噪豆穩定性差延遲高續航還短,Bose SoundSport Free 體積大,B&O BeoPlay E8 不防水。這些產品不是不好,而是還不夠好,它們能滿足基礎需求,但很難讓你無感安穩的享受音樂,尤其是碰到斷連、延遲、下水、噪音這樣的基礎問題。
對於現階段產品的不滿足,都會化作下一代產品的動力,像aptX 協議和主動降噪等功能都已經是藍牙耳機大品類裡常見的技術,卻因為全無線耳機自身還不夠成熟而無法實現,遺憾的同時對下一代產品也會有著更多的期待。
所以下一個階段理想的全無線耳機應當是這樣的:
- 擁有穩定的連接性能,包括和手機藍牙連接以及左右耳之間同步
- 與手機甚至電腦無縫配對
- 至少支持aptx HD 這樣的低延遲高品質協議,音質更上一層樓的同時降低延遲表現
- 支持主動降噪和環境聲模式
- 單次續航達到6-8小時
- 充電盒支持無線充電
- IP67 防水
- 自帶地理定位找回功能
- 多個藍牙設備同時連接
而噱頭功能如頭部動作識別、心率檢測、血氧檢測等精度不高又不實用的功能則應當被移除,讓耳機回歸多媒體需求。一方面這些功能和Apple Watch 等智能手錶與智能手環高度重合,另一方面還會急劇縮短耳機的續航時間,在電池技術還無法取得較大突破的現在,拋棄這些花頭是最好的選擇。
▲圖片來自:PassionX
在智能手機逐漸將3.5 mm 接口趕緊殺絕的時候,一開始還有些廠商去嘲諷那些先行者,也還有聲音去懇求刀下留情,但現在我們已經逐漸習慣了手機只有一個充電接口。畢竟在手機上我們已經看到過太多的設計出現,也見過更多的設計消失,面對著今天同質化嚴重的手機市場,究竟是市場的選擇,還是歷史的必然?
不知不覺,身邊越來越多的朋友買了AirPods。出去看看,公交上,地鐵上,共享單車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總是能看到幾個戴著藍牙耳機的人,他們和以往一樣沉醉在音樂和視頻裡,儘管失去了3.5 mm 接口,一切卻似乎沒有什麼不同。
或許你還會懷念過去耳機線從兩側垂下與手機緊密相連的感覺,但今後的日子,你還是會更多的拿起輕巧無感的藍牙耳機去享受那份自由和暢快。
題圖來源:Gear Patrol
本文來源: ifanr,作者為李晨,並由雲爸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幫這篇文章點個讚,或者到 雲爸的3C學園按個讚,快速得到最新的文章喔
有任何疑問,歡迎加入《3C問題互助團》社團這裡可以讓大家互相討論手機、電腦問題
不定時我也會在這邊舉辦抽獎,歡迎一起來聊聊
發佈留言